在线美工 有着“尖锐”眼神的晓晓

发布日期:2024-08-29 02:47    点击次数:67

在线美工 有着“尖锐”眼神的晓晓

外包美工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已经发表于《学前教育》2024.7-8:33-35.

文中所用均为化名。

一封来自幼儿园老师的求助信:

新学期伊始,班上来了一位名叫晓晓的宝贝。看到她的家庭信息卡上父亲一栏是空的,我就有了预感。新学期家长会上,晓晓妈妈直接对我说:“老师,孩子没有爸爸,有什么事情您直接和我联系,或者联系姥姥姥爷,不要让其他人接走。”晓晓妈妈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晓晓入园后,我发现,每次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她都是直接动手,而且眼神很奇怪。有一次绘画活动,我看到坐在晓晓旁边的琪琪画的小动物很生动,颜色涂得很均匀,就忍不住夸赞了她。可是我一转身,就听到身后有异动,保育员老师对我说:“陈老师,晓晓咬琪琪了。”我很惊讶。看到哭泣的琪琪,我连忙安慰她,同时着急地问晓晓:“你怎么能咬人呢?为什么要咬琪琪呢?”只见晓晓板着脸,瞪着眼睛,一副不屑的样子,眼神特别“尖锐”,也不回答我的问题。我缓和了一下心情,拉着晓晓的手说:“孩子,你觉得琪琪画得好吗?你喜欢她的画吗?”其他小朋友听了都说喜欢,晓晓却说:“谁让她画成那样的?我不喜欢!我喜欢老师表扬我。”我很惊讶,晓晓这么年幼的孩子嫉妒心这么强,也很惊讶于她竟然有这么“尖锐”的眼神。

还有一次,午睡前,子木的衣服脱不下来,萌萌就去帮助子木拉袖子。晓晓看到了,一把将萌萌拽倒,自己去帮子木脱衣服。萌萌哭着来向我告状。我问晓晓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老师不是让我们帮助小朋友学雷锋吗,我帮助子木脱衣服呢!”说着,她瞪了我一眼,眼神冷冰冰的。

晓晓的状况让人心疼,她的一些行为表现又让我感到为难。平时我会尽自己所能给她更多关爱,比如在班上不会讲关于爸爸的绘本故事,怕她伤心;午睡时会拉着她的手,希望让她感受到老师的爱;在她获得成功有所进步时,会请她当“小班长”,激发她继续努力,等等。但是,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在线美工,只靠老师的关心关注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晓晓以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如何帮助她?同时也希望专家能够以晓晓为例,给单亲家庭提一些教育建议。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幼儿园 陈童胜老师

1 孩子行为的心理解读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社交圈,每个孩子都会希望能够永远跟父母呆在一起。但生活往往是富于变化的,很多变化又是我们的选择所致,譬如离婚。所不同的是,当父母主动选择了离婚,孩子就要被动选择接受这一重大的改变,从这一角度来说,父母的离异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也会很容易引发孩子与单亲家长之间的冲突,还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做出很多努力,来逐渐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逐渐适应离异后的新生活。

从晓晓妈妈在新学期家长会上对老师说的话来看,妈妈自身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婚姻状态,对于孩子的爸爸存有很大的排斥和抗拒,而且不假思索地也将这种情感付诸于年幼的孩子,将爸爸的角色在现实中和情感上进行双重剥夺抹杀,这对孩子来说无疑充满着痛苦和无奈。妈妈和爸爸对孩子来说同等重要,当一方被“雪藏”起来,不允许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时,孩子势必感受到强烈的失衡感和不完备感,此时就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的能力,变得及其敏感和小心,防止自己进一步受到伤害;如果家里人再进行各种关于爸爸的负性评价的输入,那么孩子就会很容易被怨恨不满等消极情绪所包裹,在应对任何小冲突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尖锐”或者是“冰冷”的眼神,在这些不友好的肢体语言下面,隐藏着显而易见的“情绪怪兽”,随时就会跑出来,吞噬孩子原本美好的生活。

显而易见,晓晓目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变化的负性影响,这种严重偏离于同龄小朋友的社交模式,不不仅仅来自于家庭关系的巨大变化,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单亲抚养人孩子妈妈的非理性引导。案例中的老师具有高度的教育敏感性,简单几件小事情就关注到了孩子成长中的特殊问题。事实上,晓晓的处境急需立即给予调整,在当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时间越长,对孩子心理发展越会不利,一旦累积程度过高,就极有可能导致不可修复的伤害,甚至引发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如外化为攻击等反社会行为、内化为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虽然孩子已经开始幼儿园生活,但是家庭养育的作用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迫在眉睫,老师首先要主动约见孩子的家人,包括姥姥姥爷等亲密养育人,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为孩子尽快构建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

2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与孩子养育者的约见可以逐步进行,首先单独约见妈妈,后续再约见姥姥姥爷等家人。这种约见非常一定要注重仪式感,不能够在接送孩子的环节里在幼儿园或者班级门口,匆匆几句了事,而是需要老师主动和妈妈约定彼此适宜的时间,面对面进行沟通。如果可以的话,可以通过文字、电话等方式将孩子在案例中的“ 小事情”向妈妈如实反馈,从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约谈妈妈来进行细致地沟通。平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小程序美工请班级老师尽可能帮忙录制一些孩子真实情况的小视频,在与妈妈沟通过程中,可以播放给妈妈看,这种真实的情境,更容易帮助妈妈了解孩子的现实情况和问题的严重性,录制时要注意保护其他幼儿的隐私权,对于晓晓的内容也不要进行视频的微信传播,及时清理,做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孩子。

在与妈妈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孩子的身心发展这一要点,而不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倾听妈妈吐槽爸爸的各种错误,过程中可以反复提醒妈妈,分开不代表拒绝,婚姻的变化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得不接受的改变,孩子年龄尚小,一定不要继续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父母的离异,对孩子势必造成破坏作用,但是孩子需要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和接收这一系列不幸的遭遇,孩子将会跟单亲家长异同应对难受的感觉。面对爸爸角色突然消失,孩子会感到强烈的损失感,这时妈妈要陪伴孩子完成对爸爸离开不在的解释,了解到现实:我更多的时间跟妈妈、姥姥姥爷在一起,我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要跟他们去说,而不是爸爸。尽管这可能会超出老师的能力范畴,但老师可以善意地提醒妈妈,为了孩子要尽可能跟孩子的爸爸保持良好的离婚关系,爸爸可以没有积极影响,但也不要让他这个角色继续造成负性影响。

3 幼儿园里的教育支持

在与家庭进行沟通的同时,幼儿教师在班级内的教育支持更是必不可少。角色在现实中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在情感上也要缺失。案例中教师担心会伤及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可以不让孩子接触有关爸爸的绘本和内容,这样做不仅对晓晓不公平,对于其他孩子也不公平,集体教育中,要尽可能做到兼顾,不能因为一个孩子的特殊需求,就盲目剥夺其他孩子的情感需要,因为逃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相关绘本暂时可以不在集体中大声讲解,但是如果孩子有需求,可以进行小组分享,或者是自主独立阅读,期间可以观察晓晓,如果她想阅读,可以及时陪伴共读,捕捉到帮助孩子调整适应的最佳契机。

根据案例中老师反馈的内容来看,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宜的言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些表现也往往不是个别的现象,其他幼儿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建议班级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社交和情绪问题进行梳理,特别是那些发生频次较高、现场景较多、不良影响比较大的“关键事件”进行必要的整合,开展相应的主题教学活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情绪调节能力存有可培养的空间,幼儿阶段是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敏感期,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游戏、绘本等都是有效培养路径。

尤其是带着孩子开展一些创造性教育戏剧,不局限于现成的绘本表演,而是注重幼儿体验的过程,基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将幼儿置于自然、轻松的“假定现实”中,使幼儿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表现和情绪变化,并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处理,学习如何提高情绪能力。可以说,教育戏剧是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觉察和认识自我,体验和表达情绪,见证自己和他人,促进身心统一,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还能够让孩子在扮演和卷入角色的过程中,能够又能退出,化解敌意的认知,建立积极的社交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引导孩子自己解开心结。

4 单亲家庭的养育建议

建议案例中晓晓的妈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大度地鼓励她如实地说出内心的想法,不刻意压抑和隐瞒,比如“我想爸爸回来!我还想要爸爸陪我玩!”单亲一方鼓励孩子毫无顾忌地坦率交流,有助于孩子在情感上的修复,过度地让孩子盲目地保持沉默或者放弃谈及爸爸,都会给孩子带来更深刻地误解,让孩子用更加负性的理解来面对后续的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无法形成积极的同伴交往品格,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降低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无法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朋友圈子。

婚姻状态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打破曾经拥有的一些承诺和美好,但仍然有一些内容可以保持不变,特别是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关心和疼爱。改变涉及到每一位家庭成员,但父母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对方当成盟友,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敌人,坚持共同呵护孩子的情感发展,让负性影响降到最小,帮助孩子适应改变。可以尝试拟定“友好相处条款”,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约束彼此的言行。鉴于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享有监护权和无监护权的父母在线美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要确保孩子的安全,涉及费用开销更是要明确好,毕竟后续负责照顾孩子的父母一方都要付出更多、贡献更多。

发布于:北京市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